保釣之後覺醒的知識青年,批判國民黨統治的流亡心態,要求回歸台灣社會現實,重視台灣的生存,因此主張民主,呼籲政治革新。他們可以說是「回歸現實世代」,而其言論與行動,屬於溫和漸進傾向的改革立場。但其中關於「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的倡議,結合了民主信仰與回歸現實理念,卻直接挑戰了國民黨威權統治核心的「法統」象徵與制度,也顯示年輕一代對上一代掌權者的不滿。

由於當時國民大會、立法院、監察院的外省籍成員老化、死亡等,使這三個中央民意代表機構的法定人數不足問題,逐漸嚴重。1971年底,《大學雜誌》社員聯名發表〈國是諍言〉,強調「我們都是在此地成長的一群青年(雖然彼此的省籍不盡同)」、「我們有權利來為自己的生存命運發言」。他們批評「二十幾年來,我們始終在維持一個龐大、衰老而且與廣泛大眾完全脫節卻以民意為名的特權集團」,認為「它也完全無法代表那些在二十三年前未滿二十歲,也就是現年四十三歲以下的青年的一代。」〈國是諍言〉於是提出激進的主張,要求中央民意代表必須定期改選、徹底變動。在保釣運動之後、台灣被迫退出聯合國之前,要求中央民意代表退職以利新陳代謝的主張,在年輕一代知識份子中,已獲得相當普遍的支持。台灣退出聯合國之後,這更成為他們熱烈討論的焦點。

七〇年代初,外省籍知識青年對國民黨統治的抨擊痛斥,常常不亞於本省籍者。當時激烈主張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者,許多就是外省籍年輕一代,例如台大代聯會主席王復蘇等。

歷經七〇年代,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之類的政治改革主張,終究未曾實現。雖然年輕一代的改革言論熱烈,但是國民黨維持法統與威權統治的意志不變。1972年2月底召集的國民大會第一屆第五次會議,在3月中「全體一致通過」〈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修訂條文,既決議「總統副總統得連選連任」,也維持原第一屆中央民意代表「依法行使職權」,只在「自由地區」辦理定期增補選,或由總統遴選海外僑民。

接著在1972年4月初,黨營《中央日報》連載六天的〈一個小市民的心聲〉長文,以反對陳鼓應提倡的學生運動為主題,大力攻擊保釣運動、退出聯合國以來積極要求改革的學生與知識份子以及他們的「偏激意見」。12月初,台大學生刊物社團「大學論壇社」舉辦兩次「民族主義座談會」。其中任教於哲學系的陳鼓應、王曉波發言強調中國民族主義,反對帝國主義對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侵略,提到「將來中國的統一勝利」,於是被國民黨懷疑「有為匪統戰之嫌」。這導致1973年初警備總部逮捕、約談陳、王與同系學生錢永祥等。這期間由於國民黨逐漸無法容忍,《大學雜誌》倍感壓力,同時因為成員之間逐漸產生歧見,內部已有休刊之意。保釣運動後兩年以來年輕一代的革新言論,大致已趨於沈寂。1973年春,台大哲學系開始受到人事「整頓」,發生「台大哲學系事件」,隨後解聘陳、王等十幾位教師。這個事件代表國民黨對保釣運動以來以台大師生為主的政治社會革新言論與活動蓬勃發展的具體壓制。

不過革新言論的沈寂與國民黨的壓制,並不代表「回歸現實世代」的消失。相反地,許多從保釣與退出聯合國以來覺醒的知識青年,更早已逐漸尋求實際直接地參與社會政治改革的方式。其中主要途徑之一,就是投入年輕一代本省籍的民意代表黃信介與康寧祥所領導、逐漸發展的「黨外」政治反對運動。另外,也就在這個時候,開始出現回歸現實或回歸鄉土的文化發展趨勢,包括批判現代主義文學、重新挖掘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提倡具有強烈社會批判意識的鄉土小說等。覺醒的文化界年輕一代,正是這個文化潮流的主要推動者。

(撰文=蕭阿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