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〇年代末,除校園運動外,社會實踐成為另一股學運潮流與焦點。「社會實踐」作為學生參與校外非政治性議題的社會參與行動,針對社會不平等關係、不正義事件進行批判與抗爭。學生透過調查小組、糾察隊、工作隊等組織直接涉入議題或參與抗爭,然相較政治性議題人數仍屬小眾。直到1991年國是會議修憲與民主化、獨台會案學運熱潮漸退之後,黨國威權體制已不再是所有政治矛盾的核心,校園異議性社團開始轉換以政治議題為中心傾向的運動,逐漸分頭進入不同的社會運動領域,由民主轉型過程中的主角之一、變成公民社會發展動力的一部分。

原住民運動

大學校園–特別是玉山神學院,是台灣原住民運動的起源之一,1980年代開始有「高山青」等地下社團與刊物,1984年原住民反對運動團體原權會成立,1986年受到湯英伸事件衝擊,在牧師與學生等知識菁英合作下發起1987年的正名運動與1990年代初期的還我土地運動,校園裡各種關注原住民權益的社團–除了原住民學運社團外、也包括與教會有關、以漢人為主的「山地服務」團體(而不是野百合的核心學運菁英),1990年代開始匯流,參與新店小碧潭都市原住民部落反對拆遷的運動,隨後各種有關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國家法律問題的爭議、原住民部落土地開發所引起的爭議,皆有學生積極參與,至今各校的原住民社團仍是原住民權益運動菁英的重要培育機制。

環保運動

台大鹿港反杜邦學生工作隊是野百合世代裡學運組織的重要起源之一,1990年代初期活力旺盛的環保聯盟學生會,同樣孕育了不少今日的專業環保組織工作者。隨後多年的運動或許可以分為兩個層次–新世紀之交,在地方層次上,各種經濟開發導致的鄰避運動喚醒農村青年學生返鄉,其中著名的例子包括反水庫運動之後落地生根的美濃愛鄉協進會、台大保育社與荒野保護協會的合作、苑裡反瘋車自救會以及近來捍衛苗栗青年聯盟的成立等;在中央政府決策層次,反核與反石化廠仍是最重大的環境議題,無論貢寮或彰濱的學生工作隊、或是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與地球公民行動聯盟裡活躍的學生等,為反石化廠與反核注入強大的動力,並且成為綠黨年輕公民參政的新血。

農民運動

各地農民與野百合世代的學生曾積極參與1988年的520農民運動,隨後因各種因素整體農民運動較為沉寂,農村重振的實踐行動在各地推進。2008年在農村再生條例立法過程與民間力量集結中,台灣農村陣線成立,打破資訊不對稱的政府控制,在各地辦理草根行動丶並多次舉辦學生營隊,許多學運社團也積極參與有關的小農組織與活動,例如苗栗大埔反迫遷行動丶堅持土地正義丶擴展小農復耕丶批判資本農業。此波農運、農學、農耕、農藝、農市集,已成為台灣新一代學生組織者經驗培養與網絡串連的基地/養成所。

勞工運動

從1988年遠化罷工開始,許多學生加入各種工運組織與抗爭的行列,台灣自主工聯成立後最早的專職工作者便是台大自由之愛參與的學生;1992年的三法一案大遊行喊出了「工學聯合、改造社會」的口號,希望能吸納各學運社團學生進入工運,但學運內部與工運團體之間的衝突,往往使學運與工運組織與路線變得更為分化;1994年的反高學費運動也是由工運界與學運社團共同發動;此外,針對全民健保勞資分攤比的抗爭、反對公營事業民營化的自主工會運動、以及關廠工人抗爭,從1992年的嘉隆女工與台陽煤礦關廠抗爭、1996年聯福與福昌員工臥軌、一直到最近的華隆關廠抗爭、青年低薪貧窮議題的組織等等,都有野百合及其後新世代的學生參與。

社區與都市社會運動

從1989年的無殼蝸牛運動開始,已有學生開始關注空間不平等與都市發展所造成的社會衝突。隨後包括1996年的永康公園拆除抗爭、十四與十五號公園拆遷抗爭、寶藏巖、北投溫泉館保存等,財團與政府重塑都市空間造成的社會爭議不斷爆發,也激起反抗者引進市民參與都市規劃的思潮;與此相關的另一個社區參與途徑是較非衝突性的,例如社區總體營造、全國社區大學聯盟、921地震的災後重建團隊等,也吸引部份學生投入參與。隨著台灣土地商品化與房產炒作再起,都市社會運動也隨之重返。新世紀的樂生療養院保存抗爭、士林王家都更抗爭、華光社區與紹興南街等拆遷抗爭、以及2014以居住權為訴求的巢運等,都可以看到學生活躍的參與身影。

婦運與性別平權運動

從野百合世代開始,許多女性學運領袖面對學運與社運圈內的性別不平等,在校園成立各種女性主義研究社團,以及當時尚未出櫃的各種同志地下社團或刊物,這些領袖後來紛紛進入婦女新知基金會、女權會、女學會、在1996年組織彭婉如遇害後的大遊行與協助其基金會等,成為婦女運動與性別平權運動的中堅組織者,亦有不少學生活躍於其他性別平權團體與日日春等社團。這些性別平權運動與性工作權所引起的爭論,啟發了台灣社會的性別平等意識、改革了性別平等制度與法律規範。

教改與校園改革運動

廣義的教改運動包括了大學自治與其他層次的教育改革;從1980年代開始,台大等各大學學生會就成為國民黨學生與學運社團爭奪自治權的場域,其中包括各種校園議題,例如社團、刊物與網路管制、餐飲品質、校園安全與交通管制、女生宿舍宵禁等,1995年立法院的大學法修正當中有關大學自治與教官退出校園運動,是這些抗爭最集中與具衝突性的事件;隨後在1990年代末期學生會選戰退燒,有部分淪為服務性質,各種與校園管理或空間規畫有關的抗爭事件(東海相思林、成大與台大)零星地爆發,直到最近學權爭議引起全台學運社團串聯,再度使校園管理不民主的問題浮上檯面;另一方面,1994年四一〇運動呼籲全面性的教育改革,吸引許多人本教育基金會與森林小學的青年教師與學生志工參與,至今改革與反改革的後果仍餘波盪漾。隨著少子化與大學評鑑等制度變遷的壓力,野百合世代所組織的高教工會與研究生所組織的台大工會等,正在形成工運與學運跨世代的匯流。

(撰文=林宗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