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與創造:1995至2005 文 / 李杰穎

1990年野百合學運建立了台灣學運的正當性,但是如何延續並擴大學運實踐的成果,是接下來許多學運幹部思考討論的課題。在1993年~1998年間,曾經參與過野百合學運的幹部,透過編輯刊物、集體參與、建立次團體…等等方式,嘗試延續擴大學運的實踐,並接合不同的政運、社運團體。

而新進的學運幹部,則力圖擺脫野百合學運所代表的政治中心、廣場中心的實踐取向,企圖創造嶄新的學運實踐格局。這些實踐包括建立新的跨校團體、發掘屬於學運自己的議題、建立以地區或校園歷史為基礎的學運實踐傳統、或是擺脫台北中心/政治中心的思考,建立在地性的公共議題。

1999年的九二一地震,2000年的政黨輪替,為台灣的社會與政治帶來劇烈的衝擊,也激發了許多嶄新的議題,例如參與災後重建工作、「反軍購」、「反戰「反軍購」、「反戰」、「成大MP3事件」等,從這些議題的實踐中,也建立起一些新的學運團體和跨校性組織。

這些學運實踐有成有敗,而一直被高度檢視與反省的「中正廟模式」學運實踐也沒有消失,並在台灣發生重大政治或社會危機時,屢屢成為媒體的焦點。但是1997年菅芒花與2004年孤挺花兩次學運中,學運團體的參與和挫敗,卻也顯示了創造嶄新的學運實踐格局的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