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3月18日,晚上9點20分,學生與民眾赤手空拳,衝破立法院大門,在議場靜坐,抗議國民黨政府違法強行通過「兩岸服貿協議」,幾個小時內,立法院四周馬路上擠滿了自發前來的民眾,「保護」議場內的學生,從此開始了佔領運動。然而,太陽花運動是一個構造複雜的運動,參與主體與訴求皆相當複雜多元,本節提綱挈領,以時間序列,圍繞著「中國因素」,回顧佔領運動發生的前後脈絡,以趨近佔領運動的歷史動態。
  • 2008年11月3日,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率團訪台,馬政府過度的維安措施導致民眾抗議,並引發衝突。
  • 11月6日,學生於行政院前靜坐,被清場後轉至自由廣場,開始「野草莓學運」,持續至翌年1月4日。
  • 2010年6月29日,兩岸代表在重慶簽訂《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 2010年6月30日,公民團體「兩岸協議監督聯盟」(簡稱「兩督盟」)成立。
  • 2012年7月到12月,「反媒體壟斷運動」登場,在此運動中,青年學生團體為重要的參與者;「中國因素」的概念在運動過程中被明確提出。
  • 2013年6月21日,兩岸代表在上海簽訂「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當日,「兩督盟」與各社運團體開始舉辦抗議活動。
  • 2013年6月25日,立法院朝野協商達成結論,包括:「服貿協議本文應經立法院逐條審查,逐條表決。」
  • 6月26日,多位出版、文化界人士聯署反對服貿黑箱作業。
  • 7月28日,社運團體結盟組成「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簡稱「民主陣線」)。
  • 7月31日,各校學運社團組成「黑色島國青年陣線」(簡稱「黑島青」),要求退回服貿協議。
  • 2014年3月中旬,民主陣線得悉馬政府可能於近日以行政命令宣告「服貿協議」生效,因此規劃「捍衛民主120小時行動」,並號召於3月17日在立法院舉行抗議行動。
  • 2014年3月17日,國民黨立委張慶忠強行宣布「服貿協議」通過審查。
  • 3月18日,晚間9點10分左右,一群學生與公民團體衝入立法院,佔領議場。警方嘗試清場失敗。當晚大量市民集結於立法院週邊「保護」佔領議場的學生。許多社運與NGO團體在立法院週邊進行演講等活動。
  • 3月19日晚間,學生舉行記者會,提出「退回服貿」的訴求。
  • 3月21日,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民主陣線等公民團體,公布民間版「兩岸協定締結條例草案」,要求先立法,再審查兩岸協議。
  • 3月22日下午,行政院長江宜樺到立法院與學生及公民團體對話,未達成共識。
  • 3月23日,上午,馬英九總統舉行記者會表示:學生違法佔據立法院;退回服貿破壞法治;服貿協議若未通過,將影響台灣進入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和RECP(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的機會;服貿協議對國家安全、中小企業沒有危害;同意逐條審查、逐條表决。
  • 3月23日,「佔領運動決策小組」確定了「先立法再審查」的抗爭訴求。當日晚間7點30分左右,數百名學生、社運團體成員、以及一般公民衝入行政院,隨後更多群眾加入。警方從深夜開始清場,強力驅散、逮捕,並造成許多參與者受傷,驅散鎮壓行動持續到翌日清晨。警察毆打民眾的照片與影片在社群媒體廣泛流傳,引起公眾憤怒。
  • 3月24日,立法院八個委員會聯席會議通過決議:(1)張慶忠3月17日的會議無效;(2)兩岸協議監督機制制定後才可審服貿;(3)要求行政院撤回服貿協議,並重啟談判。 同日,美國國務院發言人表示:有關兩岸服貿協定議題,由台灣自行決定。
  • 3月26日,中國國台辦發言人表示:台灣發生反服貿抗爭,「需要從台灣內部找原因」。
  • 3月29日,馬英九總統舉行記者會,提出服貿協議「逐條討論與表決」,但仍反對「退回服貿」。
  • 3月30日,估計有50萬人集結於總統府前,此次集會要求「退回服貿協議」,「建立兩岸協議監督機制」,監督機制立法時應納入民間版;並召集「公民憲政會議」。
  • 3月31日上午,馬英九總統記者會,提出:(1)不退回服貿;(2)服貿協議逐條審議、逐條表决;(3)官方版兩岸協議監督機制立法,將在數日內由行政院通過草案。
  • 4月3日,美國助理國務卿羅素在參議院作證說:「強化我們與台灣的關係以及我們與台灣人民的長期友誼,仍然是美國在亞太地區戰略再平衡的一個關鍵要素。」
  • 4月6日, 立法院長王金平發表聲明,支持《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並承諾在完成立法前不會召集與服貿協議相關的黨團協商會議。
  • 4月7日,佔領行動的決策小組發表聲明,表示將於10日退場。
  • 4月10日傍晚,學生退出立法院議場。

以上大致描寫佔領行動發生前的主要事件,以及佔領期間的各方互動;主要的行動者包括:以學生為主導的佔領行動者、反服貿公民社運團體、積極公民、馬政府、中國政府、美國政府、民進黨、國民黨籍立法院長王金平等。從上述事件的速寫,我們看到參與反服貿、以及佔領行動者,不止學生,還包括數十個活躍的社運組織和數量眾多的積極公民。從動員的角度觀察,這是從1980年代民主化啟動以來,最大強度的「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集體行動。

摘錄自:吳介民,2015,〈『太陽花運動』への道―台湾市民社会の中国要因に対する抵抗〉(到太陽花之路:台灣公民社會對中國因素的抵抗),《日本台灣學會報》,第17號。

*編按:以上為摘錄,為免斷章取義,請讀者參閱論文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