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於2015年欣逢二十週年慶,2013年即決議以「學生運動」作為主題,籌劃學運講座、學運回顧展與學術研討會等三項大型慶祝活動。

2014年3月18日,國會佔領行動的爆發,擴大了講座、展覽與研討會的討論範疇,也因而在架構上進行了調整。學運講座決議以「跨世代學運系列論壇」為名,從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一共舉辦八場講座,邀請不同世代的學運成員,依講座主題分享自身的參與經驗與觀點,並討論學運與台灣政治社會的相互影響,而318國會佔領行動成為重要與熱門的討論議題。

學運回顧展自2013年底開始,歷經一年多的籌備時間,於2015年初,對外公開徵選「主標題」,經第一階段i-voting票選與第二階段評審委員評選後,以「學動.運生」作為本次展覽的主標題。「學動.運生」一辭作經由「學生運動」四字作簡單的調換,衍生出學運內在的重要意義:「學生動起來,社會(或國家)的命運便能燃生出新希望」。

「學動.運生:台灣戰後學運回顧」特展,以學生為敘事主體,關注政治變遷與社會議題,以時間為軸線,嘗試去呈現戰後六十多年來「學生運動」在台灣政治民主化與社會改革中的角色與影響。

主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展覽籌備委員會

召集人:蕭阿勤
籌備委員:陳志柔、湯志傑、吳介民、李宗榮、林宗弘
籌備助理:陳威廷
數位文化中心助理:林玉雯、郭巧蓁

感謝名單

感謝:王金壽、伍崇韜、何明修、何東洪、吳金鏞、吳榮發、吳豪人、吳學展、呂家華、李忠衛、李偉立、李國瑋、李懷農、沈發惠、沈慧娥、周嵩祿、易璇、林一方、林彥瑜、邱正略、邱毓斌、柯志明、紀子涵、范道瑛、徐亦甫、泰勒、秦政德、高世軒、高蓁誼、張勝涵、張富忠、張龍僑、梁宇光、梁家瑜、莊智、許仁碩、許善惠、郭佩宜、陳平軒、陳南秀、陳昱穎、陳洲任、陳盈蓁、彭湘梅、賀照緹、黃守達、黃佳玉、黃萍瑛、楊宜靜、葉守禮、葉佳興、廖建華、劉清耿、劉華真、潘小俠、潘美玲、蔡榮峰、蔣慧玟、蕭喬薇、簡璟、顏銘賢、羅興楷(依筆劃排列)

小草藝術學院、中華民國外交部、臺北228紀念館、臺灣壹週刊、臺灣農村陣線、臺灣綠色小組影像紀錄永續協會、臺灣蘋果日報、苦勞網、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音像資料保存及展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華光訪調小組、慈林教育基金會(依筆劃排列)

特別感謝:王智章、余岳叔、余國棟、李杰穎、林傳凱、林繼文、邱萬興、胡維新、張聖琳、張鐵志、陳裕鑫、陳鳳萍、蔡文祥、蔡明德、蔡培慧、賴聘仁、戴章皇、謝昇佑、羅文嘉、蘇奕瑄(依筆劃排列)